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生教学与培养工作,艺术教育学院于2022年4月7日下午2:00召开了本学院研究生新增方向第二期课程讨论会(社会美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美术教育研究、美术教育研究与实践、设计教育),会议针对研究生新增方向课程的概念范畴、课程定位、授课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研拓展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
会议议程分为两部分:1.本学期授课教师分别对新增课程进行 PPT说课分享与研讨;2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概况介绍与建设规划。
研究生新增方向课程的说课与研讨
课程1:查红梅、田源《研究方法与学位论文写作》(下)
课程《研究方法与学位论文写作(下)》旨在奠定研究生学术素养基石,辅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进行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准备与撰写,培养学生按学术规范收集资料、调查采访、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和学术论证水平。针对四个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科特点,通过课堂讨论、课后补充资料、撰写文稿和陈述内容,结合学术热点和前沿动态,训练学生学术写作的能力。
课程2:周莹、彭佳《当代艺术思潮与创作方法》
《当代艺术思潮与创作方法》由彭佳老师和周莹老师共同授课,主要分为当代艺术思潮与创作方法论两大板块进行。在当代艺术思潮板块,彭佳老师具体围绕现当代美学理论研究与全球语境下的中国艺术这两大主题展开,授课形式以问题导向的互动教学为主,鼓励学生尊重感受、独立思考并分享自己对于当代艺术的看法,进一步理解如何将独创性的美学理解运用于创作实践当中。并且,彭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会融入“音乐”“冥想”等有意思的场域营造活动,将教学现场本身也纳入到当代艺术的审美实践中。
在创作方法论板块,周莹老师则补充讲授了中东、非洲、印度和拉丁美洲等其他地区的当代艺术。通过概念与关键词的理解结合具体案例,深度理解艺术家创作与深层文化之间联系,并启发同学们反思二元论以及元叙事的基本问题。
课程3:杨方伟、屈波《艺术鉴赏与公共教育》
《艺术鉴赏与公共教育》同样划分为两大板块。在艺术鉴赏方面,屈波老师重点着力于推动“艺术鉴赏”向“艺术批评”发展,“批评”则意味着给予学生更平等的身份定位、更多层次的观看视角,更具批判性的观看态度以及更加系统的方法论。授课内容主要以深入具体研究一个展览、一位艺术家或一件作品为基础,引领学生学习如何设计一场公共教育活动。
在公共教育方面,杨方伟老师主要围绕两大问题展开:1.公共教育的特质是什么?2.基于艺术的公共教育又该怎样开展?首先,杨老师主要通过建立公共教育、通识教育与学科教育三者的比较框架,进而在对比与比较中理解公共教育的特质。其后,杨老师选择从公共艺术作品与公共教育案例两方面释如何开展艺术的公共教育:一方面,从公共艺术作品中公众参与、公共关系以及审美体验的角度去认识其与公共教育在基础结构上的同质性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对典型的公共教育项目与活动案例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延续自身的创作基础,从作品出发策划相关的公共教育活动。
课程4:牟艾莉《艺术统整与少儿美术教育》
牟艾莉老师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以及深度学习四个方面对《艺术统整与少儿美术教育》课程进行了介绍。重点通过以“主题大概念”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统整信息与系统性思维的工作态度与能力。
课程5:周晶《视觉艺术语言研究与创造力培养2》
周晶老师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思考其课程设计:1.如何与《视觉艺术语言研究与创造力培养1》有效衔接?2.两门连续性的视觉训练课程其基本的能力目标与重点是什么?3.《视觉艺术语言研究与创造力培养》在艺术教育学院的总体学科框架里扮演了什么样的作用?
首先,在课程内容上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以综合绘画和装置材料的为主的视觉语言训练;其二是在社区美育等参与式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创造力培养。而如何在课程中探索艺术创作与美术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强作用力,则是课程设计中的重点思路,也是该课程在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
周晶老师认为,当下的艺术教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我们的课程目标不再是培养单一个体精英式的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的面向不是个体,而是群体,艺术教育的场域也已经从校内扩展到博物馆、乡村与社区等更大的社会现场。那么如何立足于具体的课程进行教育改革?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到:1.以“总体艺术”概念驱动学科交叉视野下的视觉训练;2.以 60 年代以来的艺术教育运动为线索,探索艺术如何走向公共社会与公共参与;3.以美国盖地艺术教育中心、包豪斯学院以及黑山学院等具体案例为启发,去构建和想象艺术教育在当下与未来可能性。
课程6:汪泳、谢亚平、杨茜茹《设计展览与公共教育》
谢亚平老师主要从三大板块介绍《设计展览与公共教育》的课程建构:1.设计策展的理论知识讲授;2.具体展览的策划与实践培养;3.课程案例库的积累与搭建。
首先,在设计策展的理论知识方面主要涉及到:1.关于策划、设计、执行与传播的策展全流程介绍;2.讲述由叙事向视觉的语言转化是如何在策展中被建构和完成的;3.如何在公共教育的视野与背景下,策划执行一个展览;4.数字化策展的内容介绍。基于以教育撬动展览的初衷与背景,该理论知识板块将偏向于通识性知识讲授,同时该课程的部分内容将开放设置为公开性讲座。其次,每位同学将被要求结合具体项目提交策展方案,并成为重要的展览执行团队;最后,在课程案例库的建设上,将整合“设计策展与社会美育”系列公开课的资源作为该课程的典型策展案例;每次参与课程的同学们都可以加入“兴趣小组”,持续且深入地参与设计展览与公共教育的探索研究与案例库建设工作。
课程 7:何彤《社区美育与可持续学习》
何彤老师主要围绕教育育和学习这两个概念展开课程设计。首先在社区美育方面,将从社区营造、社区教育逐步深入至社区美育,并结合重庆周边的社区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其次,在社区营造中,通过共建共享的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与学习的可能性。
何彤、杨方伟与谢亚平三位基地负责人分别就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现状和规划作了汇报。
何彤老师介绍了bat365在线平台-重庆大学出版社艺术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有《大学美育二十讲》、《抗战大后方文学史料研究丛书》和《艺术与人生三步曲》,并对相关出版的规划做出了简要介绍;杨方伟老师谈到bat365在线平台-成都麓湖A4美术馆艺术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目前已经做出了美术馆定位的调整,并详细介绍了研究生们可以以何种方式及何种角度介入参与到各个项目环节当中;谢亚平院长对bat365在线平台-杭州市余杭区融当代艺术设计中心艺术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设计师团队与展览项目等进行了背景介绍;并就其正要展开的“设计美育”项目谈到了双方未来五年的合作计划。
谢亚平院长最后总结道,三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不只是局限于单一研究方向的发展,希望它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并服务于各个研究领域;联合培养基地也不是为某一个老师服务的,而是为整个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服务的;在未来,研究生联合培养基的的建设应该与课程共建、人才培养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