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ERS OF
THE RESEARCH CENTER

研究人员

特聘专家

彭兆荣

厦门大学一级岗教授,博士生导师;bat365在线平台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遴选草案特别会议”中方专家组成员。2014年入选福建省文化名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项目主持人,首席专家。联合国“人与生物圈”(MAB)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巴黎大学(十大)讲座教授;巴黎大学(索邦)高级访问学者;柏克利加州大学(UC Berkeley)人类学系访问学者及项目合作教授。在2016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位列民族学排名第2位,社会学排名第29位。2016《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中,位列民族学图书学术影响力第1位。
·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
·艺术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
·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彭兆荣教授在国内率先倡导人类学与遗产研究、旅游人类学、饮食人类学、艺术遗产等新兴及应用学科领域的探索,先后出版了《旅游人类学》(专著)、《遗产:阐释与反思》(专著)、“社会文化与旅游人类学”(译著,4本)“人类与遗产丛书”(主编,3本)、《文化遗产学十讲》(教材)、《饮食人类学》(专著)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学术影响。其主持的《文化遗产关键词》一书,得到重点图书项目支持,已出版发行2辑。彭兆荣教授提出的中国文化遗产的“崇高性”,以及“家园遗产”、“博物体”、“附遗产”等概念,以专著《文学与仪式》、《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载于《中国社会科学》)“论民族作为历史性的表述单位” (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等为代表,引发了学界对相关领域的传统议题的再讨论及反思。彭兆荣教授在两个CSSCI期刊上组织文化遗产专栏,也取得了很好的学术与社会反响。
彭兆荣教授还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课题成果和学术影响力,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为世界提供了中国价值体系的声音和样板。积极展开与美国、法国、日本、台湾及东南亚各国的学术交流,与海外著名人类学专家、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在青年人才培育、科研项目、专题研讨会、学术著作翻译等方面展开合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如:“泉州南音”申报并入选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持专家、UNESCO“人与生物圈”(MAB)中国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及项目主持、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遴选草案——中国专家组成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亚模式”创新性实验——倡导者之一等。其多本专著被国际高校和研究机构收存。2014年入选首批福建省文化名家。
2011年,彭兆荣教授主持首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并以此为依托,整合了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纵向课题与多个横向应用性课题,进行重大理论问题的攻坚研究。2017年,彭兆荣教授获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研究”。彭兆荣教授培养的博士和博士后达60余人,均成为各高校或研究机构青年骨干,毕业的学生中,有20人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人获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其中多人还分别到法国巴黎大学、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牛津大学、英国利兹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世界名校学习(访学、联合培养及攻读博士学位)。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