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ERS OF
THE RESEARCH CENTER

研究人员

特聘专家

景军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94 年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获博士学位;1994 年至 2001 年任教于纽约市 立大学城市学院从助理教授晋升副教授获得终身教职;2002 年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从副教授升为 教授并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05 年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 年聘为国务院“政府特 殊津贴专家”;研究领域先后包括历史记忆、水库移民、生态抗争运动、儿童饮食养育、自杀及艾 滋病;目前研究焦点是涉及公共健康领域的社会和政策议题;学术机构及社会团体职务先后包括清 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副 主席、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学会副主席、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理事。 高等教育学位 1990 年-1994 年—博士学位:哈佛大学文理学院人类学系(社会人类学方向)。 1985 年-1987 年—硕士学位: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区域研究专业(东亚研究方向)。 1977 年-1981 年—本科学位:北京外国语学院英文系(提前两学期离校公派夏威夷大学进修)。 主要工作经历 2002 年-2015 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4 年-2001 年—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助理教授、晋升副教授后获终身教职。 1988 年-1990 年—北京大学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2 年-1986 年—中国日报社,国内新闻部记者、评论部编辑、国内新闻部副主任。 1976 年-1977 年—首都师范学院外国语学校,毕业留校后在英文系任班主任及英文教师。 专著 & 文集 2013 年—《神堂记忆》,福建教育出版社(本人英文专著中译本)。 2011 年—Deep China: The Moral Life of the Pers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文集联合编辑)。 2010 年—HIV in China,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文集第一编辑)。 2000 年—Feeding China’s Little Emperor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文集唯一编辑)。 1996 年—The Temple of Memorie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专著唯一作者)。 景军教授履历 电子邮件:jngjun@tsinghua.edu.cn 办公电话:86-10-6279-4179 2 期刊文章 & 文集章节 2016 年 1. 解开秘方之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 3 期,第 172-181 页(唯 一作者)。 2. 在医院的去世与在家中的去世——有关中国公民死亡地点的社会学辨析,《思想战线》,2016 年, 第 2 期,第 14-18 页(景军、袁兆宇)。 3. 走出国门的中医:以针灸近十年来在美国的发展为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年,第 4 期, 第 26-31 页(景军、崔佳)。 4. The Impotence Epidemic:Men’s Medicine and Sexual Desire in Contemporary China(不育症的流 行:当代中国的男科医学与性慾)American Ethnologist(美国民族学家), 2016, 43(1):190-191, (书评作者), 2016 年影响因子 2.232。 5. Under the Same Quilt: The Paradoxes of Sex between Men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4 April, 2016 (early online publication), DOI:10.1080/00918369.2016.1172879 (同床共枕:文革期間男同性恋悲喜交加的性事,《同性恋期刊》,2016 年影响因子 1.364, 联合署名,与 Heather Worth 等人合著)。 6. 强家国安天下:人口问题治理的基本逻辑,《人口与发展》,2016 年,第 3 期,第 33-35 页(穆 光宗、景军)。 7. 由援助到共融:从抗击埃博拉看中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变迁,《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 年, 第 9 卷,第 1 期,第 61-67 页(高良敏、景军、程峰)。 8. 50 岁以上人群 HIV 流行特征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系统性分析,《皮肤病与性病》,2016 年,第 1 期,第 36-42 页(联合署名,与高良敏等人合著)。 9. 医患关系对农村与抗生素滥用的作用:以五个乡村诊所为例,《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科 版),2016 年,第 3 期,第 45-53 页(景軍、黃鵬程)。 10.Towards an equitable internship programme at WHO, BMJ Global Health, Sept 25, 2016, Ashton Barnett-Vanes, Cheng Feng, Maziar Jamnejad, Jing Jun, doi:10.1136/bmjgh-2016-000088 (世界衛生 組織實習項目走向公平之道,《英國醫學期刊》(全球健康)分刊,2016 年影響因子 2.711,聯 合署名,与 Ashton Barnett-Vanes 等三人合著)。 2015 年 1. 特大型城市的健康风险:负面情绪与精神疾患,《探索与争鸣》,2015 年,第 3 期,第 31-32 页 (唯一作者)。 2. 互助养老: 来自爱心时间银行的启示,《思想战线》,2015 年,第 4 期,第 72-77 页(景军、 3 赵芮)。 3. 诉求与反省:北京地区流动儿童眼中的健康问题,《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年,第 5 期,第 63-70 页(景军、张玉萍)。 4. 人类学的社会相关性,刊于《中国人类学的定位与规范》,高丙中 & 龚浩群(主编),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第 27-35 页(景军、龚浩群、马强)。 5. Risk behaviors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China, PLOS ONE,March 27, 2015(中国暗娼风险行 为,PLOS ONE, 2015 年影响因子 3.5, 第一作者,与 Eric Chow 等人合著)。 6. Shifting patterns of the HIV epidemic in southwest China, AIDS Patient Care and STDs, 2015, 29(6), (中国西南地区艾滋病疫情变化,《艾滋病患者护理》, 2015 年影响因子 3.6, 联合署名,与 Eric Chow 等人合著)。 7.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improve condom use and HIV testing uptake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China, AIDS Patient Care and STDs, 2015, vol. 29, no. 8, pp. 454-460 (行为干预对暗娼安全套接 受艾滋病检测的促进作用, 《艾滋病患者护理》2015 年影响因子 3.497,联合署名,与 Eric Chow 等人合著)。 8.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women’s entry into the sex industry, Sexual Health, Early publication online, 3 August, 2015, tttp://dx.doi.org/10.1071/SH14009 (女性进入性产业的影响因素,《性健康》, 2015 年影响因子 1.58,联合署名,与张晓虎等人合著) 。 2014 年 1. 遭遇公田悲剧的生命赠予:对血荒的新分析, 《探索与争鸣》,2014 年,第 8 期,第 46-55 页 (景 军、余程普)。 2. 医学人类学与四种社会理论之互动,《思想战线》,2014 年,第 2 期,第 7-15 页(景军、薛伟 玲)。 3. 同性恋的出柜与家本位的纠结,《青年研究》,2014 年,第 8 期,第 79-96 页(景军、王晨阳、 张玉萍)。 4. 作为行动人类学的医学人类学,《思想战线》,2014 年,第 2 期,第 10 页(唯一作者)。 5. 建构主义视野下艾滋病(AIDS)的概念界定, 《自然辩证法》, 2104 年, 第 36 卷,第 6 期,第 58-64 页(张晓虎、Eric P.F. Chou、景军)。 6. 女子戒毒劳教人员干预前后性病艾滋病知识、态度、信念、行为改变分析, 《实用预防医学》, 2014 年,第 11 期,第 1324-1326 页(联合署名,与高守芝等人合著)。 7. Effects of HIV status notification on reducing the risk of sexual transmission of HIV in China,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14, 127(24):4177-4183(感染通知对减少性渠道传染艾滋病的作 4 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4 年影响因子 1.077,联合署名,与包玉刚等人合著)。 2013 年 1. 中国 7 市公务员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 2013 年,第 6 期,第 788-791 页 (景军、孙薇薇)。 2. 中国 MSM(男男性接触)人群艾滋病传播的网络干预,《中国艾滋病性病》,2013 年,第 8 期, 第 959-614 页(联合署名,与李希光等人合著)。 3. HIV prevalence in China: integration of surveillance data and a systematic review,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13, vol. 13, issue 11, pp. 955-963 (中国艾滋病患病率研究:检测数据和系统回顾,《柳 叶刀》传染病期刊,2013 年影响因子 19.97,联合署名,与张磊等人合著)。 4. Pattern of HIV testing and multiple sexual partnerships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in China, BMC Infectious Disease, 16 November 2013 , 2013 (男同性恋艾滋病检测与性伙伴研究,BMC 传染病期刊,2013 年影响因子 13.5,联合署名,与张磊等人合著)。 5.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HIV-related sexual behaviours and multiple partnerships among Chinese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living in a rural area of Yunnan Province, China,, Sexual Health, 11 October, 2013,(玉溪农村男同性恋定性研究,《性健康》,2013 年影响因子 1.45,联合署名,与 Eric Chow 等人合著)。 6. Prevalence of HIV and syphilis among long-distance truck drivers in China, Zhang X, Chow EPF, Wilson DP, Sun X, Zhao R, Zhang J, Jing J, Zhang 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7(1): 2-7(中国长途卡车司机艾滋病与淋病感染问题研究,《国际传染病期刊》,2013 年影响因 子 2.5,联合署名,与张晓虎等人合著)。 7. Ability to access community-based needle-syringe programs and injecting behaviors among drug users in Hunan Province, China, Zhang L, Chen X, Zheng J, Zhao J, Jing J, Zhang J, Chow EPF, Wilson DP, Harm Reduction, 2013, 10(1):1-6(湖南吸毒者针具交换项目的成效,《伤害控制》期 刊,2013 年影响因子 1.48,通讯作者,与张磊等人合著)。 2012 年 1. 生命赠与的未预结局,《清华医疗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 年,第 271-282 页(唯一作者)。 2. 生物权力法则:长卡司机被纳入艾滋病监测的过程与原因,《社会科学》,2012 年,第 10 期, 第 60-69 页 (景军、张晓虎、张磊)。 3. 亲密的陌生人:中国三个城市的男同性恋交友格局,《开放时代》,2012 年,第 8 期,第 107-117 页(景军、孙晓舒、周沛峰)。 4. 穿越成年礼的中国医学人类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2 期,第 34-41 页(唯一作者)。 5 5. Describing the Chinese HIV surveillance system and the influences of political structures and social stigma, The Open AIDS Journal, 2012, 6:163-168 (中国艾滋病监测制度评述,《开放式艾滋病期 刊》,2012 年影响因子 4.65,联合署名,与张磊等人合著)。 6. HIV Disease Burden and Related Risk Behaviors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in Yuxi Prefecture, Yunnan Province, China: 2010-2011, AIDS Behaviors, 9 September, 2012(玉溪 , 男同性恋 风险行为与疾病负担研究,《艾滋病行为》,2012 年影响因子 3.49,联合署名,与张磊等人合著)。 7. 针对我国男同性恋(MSM)群体艾滋病传播的网络干预研究,《2012 年度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 论文集》,2012 年,第 14-31 页(联合署名,与李希光等人合著)。 2011 年 1. 中国城市老人自杀问题分析,《人口研究》,2011 年,第 3 期,第 84-96 页(景军、张杰、吴学雅)。 2. 京沪青年女性在民国时期自杀问题,《青年研究》,2011 年,第 4 期,第 38-45 页(景军、罗锦文)。 3. 从市场化程度和人口流动性看艾滋病问题,《人口与发展》,2011 年,第 6 期,第 93-98 页(孙晓 舒、景军、张晓虎)。 4. 中国自杀率下降趋势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 年,第 5 期,第 97-113 页( 张杰、 景军、吴学雅、孙薇薇、王存同)。 5. 血荒背后:公共物品的滥用及其社会后果,《思想战线》,2011 年,第 5 期,第 1-5 页(余成普、 景军)。 6.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prevalence is increasing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in China,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2011, 38(12): 1-13(中国男同 HIV 上升趋势,《性传播疾病》期刊, 2011 年影响因子 2.6,联合署名,与 Eric Chow 等人合著)。 7. From Commodity of Death to Gift of Life, in Arthur Kleinman ed., Deep China:The Moral Life of the Pers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pp. 78-105 (从生命商品到生命赠予,《深度中国》 文集,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11 年,唯一作者) 。 2010 年 1. 中国艾滋病研究中的民族与性别问题,《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6 期, 第 28-34 页 (景军、寰建立)。 2. 农村妇女的迁移与中国自杀率的下降,《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4 期, 第 20-31 页(景军、吴学雅、张杰)。 3. Building HIV Social Research Capacity (co-authored with Health Worth), in J. Jing and H. Worth ed., HIV in China: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Aspects of the Epidemic,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 6 2010, pp. 3-10 (艾滋病社会研究能力建设,《艾滋病在中国》文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出 版社,2010 年,景军,Heather Worth)。 4. An Overview of China’s HIV Epidemic (co-authored with Heather Worth, in J. Jing and H. Worth ed., HIV in China: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Aspects of the Epidemic,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 2010, pp. 11-42 (中国艾滋病流行趋势综述,《艾滋病在中国》文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出版社,2010 年,景军,Heather Worth)。 5. Drugs, HIV, and Chinese Youth, in J. Jing and H. Worth ed., HIV in China: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Aspects of the Epidemic,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 2010, pp. 67-100(中国青少年吸毒与 艾滋病感染问题研究,《艾滋病在中国》文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出版社,2010 年,唯一 作者)。 2009 年 1. 中国青少年吸毒经历分析,《青年研究》,2009 年,第 6 期,第 74-84 页(唯一作者)。 2. 认知与自觉:一个西北乡村的环境抗争,《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 年,第 4 期, 第 5-14 页(唯一作者)。 2008 年 1. LE PRIX DE L’AMITIÉ ENTRE JEUNES TOXICOMANES, La société chinoise vue par ses sociologues: Migrations, villes, classe moyenne, drogue, sida (Jean-Louis Rocca), Paris: Presses de Sciences Po, 2008, pp. 223-247(青少年吸毒,《从社会学透视中国社会》文集,法国巴黎政治学 院出版社,2008 年,唯一作者)。 2. LA LOI DU TITANIC: ANALYSE DES RISQUES DU SIDA, La société chinoise vue par ses sociologues: Migrations, villes, classe moyenne, drogue, sida (Jean-Louis Rocca), Paris, Presses de Sciences Po, 2008, pp. 249-288 (艾滋病流行的泰坦尼克定律,《从社会学透视中国社会》文集, 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出版社,2009 年, 唯一作者)。 3. Resettlement in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The China Journal, 2008, no. 60, pp. 187-199(三峡移民, 《中国期刊》,2008 年影响因子 0.85,书评作者)。 4. For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American Ethnologist, 2008, vol.35, no. 3, pp. 3068-71(为了鬼神与祖 先,《美国民族学》期刊,2008 年影响因子 1.65,书评作者)。 2007 年 1.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AIDS in China, Lancet, 2007, vol. 370, no. 9604, pp. 1995-96(一项有关中 国艾滋病的人类学研究,《柳叶刀》,2007 年影响因子 36.43,书评作者)。 2. State comrades and an elderly woman's suicide,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 2007, 27(2):147-163(国家 同志与一位老年妇女的自杀,《人类学评判》期刊,2007 年影响因子 0.76,唯一作者)。 7 2006 年 1. The social origin of AIDS panic in China, in Joan Kaufman, Tony Saich, and Arthur Kleinman eds., AIDS and Public Policy in China, Asia Center Public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2006, pp. 152-169 (艾滋病恐慌的社会根源,《艾滋病与公共政策》文集,哈佛大学亚洲中心出版,2006 年,唯 一作者)。 2. Only hope: coming of age under China’s one-child policy, The China Journal, 2006, 55:181-183(中 国生育政策之下的唯一希望,《中国期刊》,2006 年影响因子 0.5,书评作者)。 3. 泰坦尼克定律:中国艾滋病风险分析,《社会学研究》,2006 年,第 5 期,第 123-150 页(唯一 作者)。 4. 铁默斯预言:人血买卖与艾滋病的孪生关系,《开放时代》,2006 年,第 5 期,第 71-88 页(唯 一作者)。 5. 艾滋病谣言的社会渊源,《社会科学》,2006 年,第 8 期,第 5-17 页(唯一作者)。 2005 年 1. 中国艾滋病疫情监测状况,《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 年,第 6 期,第 446-448 页(唯一作者)。 2. 艾滋病与乡土中国,《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 年,第 2 期,第 37-39 页(唯一作者)。 2004 年 1. Meal rotation and filial piety, in Charlotte Ikels ed., Filial Piety: Practice and Discourse in East As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53-62(轮火头与孝道,《东亚孝道》文集,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4 年,唯一作者)。 2. Environmental protests in rural China, in Elizabeth Perry and Mark Selden eds., Chinese Society: Change, Conflict and Resistance, London: Routledge, 2004, pp. 204-222(环境抗争在中国,《中国社会的变迁、 冲突与抵制》文集,洛特莱格出版社,2004 年,唯一作者)。 3. 艾滋病与中国扶贫工作,靳薇主编《中国面对艾病》,北京: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2004 年, 第 225-241 页(景军、唐丽霞、赵红心、陆羽)。 4. 移民、媒体与一位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杀,《中国乡村研究》,商务书局,2004 年,第 2 辑,第 173-196 页(唯一作者)。 2003 年 1. Dams and dreams, in Charles Stafford ed., Living with Separation in China,London: Curson Press, 2003, pp. 113-129(西北水库移民返回家园运动,《分离生存的中国》文集,克森出版社,2003 年,唯一作 8 者)。 2. Consuming Hong Kong, The China Journal, No. 50, July, 2003, pp. 177-179 (消费香港,《中国期刊》, 2003 年影响因子不详,书评作者)。 2002 年 1. China and AIDS, Science, (with Joan Kaufman), June 28, 2002, vol. 296, pp. 23-26 (中国的艾滋病疫情, 《科学》,2002 年影响因子 26.68,高芙曼、景军) 。 2. Knowledge, organization, and symbolic capital, in Thomas A. Wilson ed., On Sacred Ground:Culture, Society, Politic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ult of Confuciu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335-374 (知识、组织与象征资本,《圣地之上》文集,2002 年,唯一作者)。 3. 农村儿童养育中的文化权威问题,《清华社会学评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2002 年,第 1 期, 第 38-56 页(唯一作者)。 2001 年 1. Male ancestors and female deities: finding memories of trauma in a Chinese village, Michael Roth and Charles Salas eds., Disturbing Remains: Memory, History, and Crisi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s Angeles: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Publications, 2001, pp. 207-226 (祖先与娘娘,《21 世纪的记忆、历史与灾难》 文集,盖梯研究所出版,2001 年,唯一作者) 。 2000 年 1. Food, nutrition, and cultural authority in a Gansu village, Jun Jing ed., Feeding China's Little Emperor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134-159(一个村落的饮食营养与文化权威问题,《喂养中国小皇帝》 文集,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0 年,唯一作者)。 2. 社会转型与儿童食品,《清华社会学评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2000 年,第 1 期,第 187-200 页(唯一作者)。 1999 年 1. Villages dammed, villages repossessed: a memorial movement in northwest China, American Ethnologist, 1999, vol. 26, no.2, pp. 324-343(村庄的毁灭与村庄的复得,《美国民族学家》期刊,1999 年影响因子 1.65,唯一作者)。 2. Displacement, resettlement, rehabilitation, repa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China report, Thematic Review of World Commission on Dams, 1999, pp.1-33(搬迁、安置、赔偿与发展,《世界水坝委员会主题报告》, 1999 年,唯一作者)。 3. Cadres and kin, The China Quarterly, 1999, no. 166, pp. 1069-1070(村干部与亲属网络,《中国期刊》, 9 1999 年影响因子 0.65,书评作者)。 1998 年 1. 知识,组织,与象征资本—中国西北两座孔庙之实地考察,《社会学研究》,1998 年,第 1 期, 第 5-22 页(唯一作者)。 1997 年 1. Population resettlement: past lessons for the Three Gorges dam project, The China Journal, 1997, no. 38, pp. 65-92(水库移民经历对三峡工程的警示,《中国期刊》,1997 年影响因子 1.05,唯一作者)。 2. Down to earth, The China Journal, 1997, no.37, pp. 198-200(脚踏实地,《中国期刊》,1997 年影响因子 1.05,书评作者)。 3. 评林村的故事,《开发时代》,1997 年,5 期,第 102-104 页(书评作者)。 1996 年 1. Gifts, favors, and banquets, American Ethnologist, 1996, vol. 23, no. 4, pp. 910-911 (礼物、人情、宴席, 《美国民族学家》期刊,1996 年影响因子 1.65,书评作者)。 1995 年 1. The Rise of a refugee god, American Ethnologist, 1995, vol. 22, no. 4, pp. 1043-1044 (难民之神的诞生, 《美国民族学家》期刊,1995 年影响因子 1.41,书评作者) 。 2. “社会记忆与中国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 年,秋季刊,第 41-51 页(唯一作者)。 1994 年以及之前 1. 人罪至重,《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 年,冬季刊,第 178-190 页(唯一作者)。 2. 临夏的回族经商与民族经济,《西北少数民族研究》,1991 年,第 1 期,第 89-97 页(景军、张 世平、陈胜利)。 3. 社会学视野内的水库移民工程研究,《农村经济与社会》,1989 年,第 5 期,第 41-47 页(唯一 作者)。 科研总结 景军教授到目前已出版一本英文专著和一本英文专著的中译本,主编两部英文文集,参与编辑一部 英文文集,发表学术文章共 87 篇,其中包括中文文章 44 篇(含 1 篇书评)、外文文章 43 篇(含 9 篇书评);至 2016 年 6 月,共有 27 篇英文期刊文章在《科学文献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及 《社会科学文献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收录;其中三篇文章的影响因子较高,分别 为 26.68(Science, 《科学》,2002 年);36.43(Lancet,《柳叶刀》,2007 年);19.97(Lancet Infectious 10 Diseases, 《柳叶刀病》传染病期刊,2013 年)。 科研成果代表的研究重点先后包括如下四大领域: 第一领域是社会记忆研究,标志性成果是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1996 年出版的个人专著 The Temple of Memories: History, Power, and Morality in a Chinese Village;该书中译版(《神堂记忆:一个中国村庄 的历史、权力与道德》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在 2013 年发行,被《中华读书报》评为年度十佳书籍。 第二个领域是水库移民研究,标志性成果是在《中国期刊》(The China Journal,1997 年)及《美国 民族学家》(American Ethnologist,1999 年)刊物,以唯一作者身份发表的两篇英文文章。前一篇 文章预测了三峡水库移民工程的社会影响。后一篇文章讨论了黄河流域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水 电站水库的大型移民工程遗留下来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第三个领域是艾滋病研究,标志性成果是在《科学》(Science, 2002 年,第二作者)、《柳叶刀》(Lancet, 2007 年,唯一作者)以及《柳叶刀》传染病期刊(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2013 年,联合作者) 发表的 3 篇英文文章和本人作为第一主编出版的英文论文集《艾滋病在中国:审视流行病的社会维 度》(HIV in China:Social Dimensions of the Epidemic),2010 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出版社。 第四个领域是自杀问题研究,标志性成果如下:State comrades and an elderly woman's suicide,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 2007,(唯一作者);“中国城市老人自杀问题分析”,《人口研究》,2011 年 (第一作者);“农村妇女的迁移与中国自杀率的下降”,《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一作者);“中国自杀率下降趋势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 年(第二作者)。 教学总结 自 2001 年入职以来,累计课时教学量符合清华大学要求,先后开设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包括如 下 10 门:(1)医学社会学,(2)文化人类学理论,(3)社会政策分析,(4)社会学理论专题,(5) 中国社会研究,(6)人类学研究专题,(7)文化人类学理论,(8)艾滋病与社会变迁,(9)人类学 入门,(10)认识中国社会与文化(英文),(11)全球健康治理(英文)。开设以下博士生课程三门: 文化人类学理论,医学社会学,人类学专题。2011 秋季《医学社会学》课程总得分为 95 分;2011 秋季《人类学专题》课程总得分为 96 分;2013-2014 秋季《文化人类学理论》课程总得分为 97 分。 在过去 10 多年内,平均每年指导 1.5 名博士生。在教学改革方面,为清华大学成功设立人类学博 士点以及公共卫生学专业硕士点做出了不懈努力。由于近 5 年来在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担任 主任,本人负责了一部分社会医学教学工作并连续两年被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 3 名教师之一。 在公共卫生学专业硕士课程设计和海外招生方面,本人与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其他同事一起 努力,以发展全球健康事业为基本理念,从教育部争取到中国政府卓越奖学金外国留学生硕士学位 项目,为清华大学的国际化教学目标以及我国政府“走出去”的全球发展战略做了相应的贡献。 主要奖励 2003 年入选华夏英才基金出版资助计划;2005 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006 年聘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 年获全国人口计划生育外事工作先进个人表彰;2014 年聘为国务院“政 府特殊津贴专家”;2016 年与其他四名同事以全球健康教学项目成果获清华大学教学集体一等奖。 11 主要任职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 究中心副主任(现任);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理事(现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委(现任);清 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北京农民工教育促进会会长(现任);中国人类学民 族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人类学学会副会长(现任);北京市九三学社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现 任);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副主席(2004 年-2012 年);中国国家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专家委员会 委员(2005 年-2009 年) ;北京市检察院特邀人民检察员(2006 年-2010 年)。

     

 

Baidu
sogou